由北京大学法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法学教育高端论坛”5月9日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北大法律信息网应邀参会。
来自全国25所院校的38位老师围绕“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做了主题报告和评议发言。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法学院郭雳主持,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张守文、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严纯华致辞。
整个论坛共分三个单元,主题分别是:法学硕士的培养、法学博士的培养、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
论坛第一单元由北京大学法学院车浩老师主持,陈兴良老师首先做了主题发言。在发言中,陈兴良老师结合储槐植教授“在刑法之内研究刑法,在刑法之外研究刑法,在刑法之上研究刑法”的观点谈到了“一体化”培养模式的问题,同时他还特别强调,必须要注重法学方法论的研究与教学,同时对白建军教授的实证研究表达了肯定与赞赏。
在陈兴良老师之后,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时延安老师以“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定位”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他和与会大众分享了多幅量化表格,客观准确地体现了当下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此应有的反思与重新定位。他认为: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应定位在较高水平研究暨实践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跨专业知识结构,同时他也强调了法学研究方法训练的重要性。
接下来,南京大学的宋晓老师、对外经贸大学的苏号朋老师、南京师范大学的孙文恺老师、西北政法大学的王健老师、西南政法大学的石经海老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黎江虹老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其中,一些引发共鸣的观点多被提及,如:宋晓老师提出,应打破二级学科的壁垒、打破研究室的壁垒;苏号朋老师指出导师学术道路影响学生未来去向的问题;而杨忠孝老师则犀利地指出,目前的讨论流于经验主义,同时他发出疑问:教育的改革是谁的要求?黎江虹老师则谈到了导师集体倦怠的问题,同时她期望此次论坛能达成一个“未名湖共识”,为法学教育共同体注入生机和活力。在主题发言结束后,论坛进入第一单元评议阶段,分别由四川大学唐磊老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吴用老师、中山大学任强老师和北京大学陈若英老师进行评议。其中,陈若英老师对“学生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她强调,法学教育应该同时注重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和对自身价值的认知。
下午,第二单元,即“法学博士的培养”环节如时展开。整个发言环节共有六位发言人做了主题发言,他们分别是:清华大学张建伟老师、北京大学傅郁林老师、复旦大学王伟老师、厦门大学何丽新老师、吉林大学蔡立东老师和中国政法大学李曙光老师。其中,傅郁林老师结合北大诉讼法培养模式,跟与会大众做了经验分享,如:真正的导师集体培养模式、论文讲评制度的建立等等,赢得了与会大众的肯定。张建伟老师则从传承的角度对大学治学进行了分析,同时他通过一些例子谈到了当下学界权学交易等不正之风。他明确表示反对取消博士生入学考试,不看好“法律博士”这一设置,他认为博士就是搞学术研究的。同时他还指出,没有淘汰就没有质量,而目前博士一旦入学则几乎零淘汰。在第二单元评议阶段,北京大学楼建波老师结合国外论文审核、分级情况进行了评议,鲜明的对比(中外博士论文字数要求情况),引发了与会大众的热议。
在论坛第三单元中,烟台大学范李瑛老师和北京大学白建军老师做了主题发言。其中白建军老师以“大数据对法学研究的些许影响”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他对大数据做了清晰而简洁的界定:大数据就是大量的关于某一类现象的全样本。接着,他介绍了几则实证研究的例子,如“有死刑的国家人口过亿”、“法定刑中线”等。在此环节,同样有四位老师进行了点评与分享。其中北京大学凌斌老师提出了四个关键词:腐败、错位、投入和推进。同时,他强调论文写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并积极呼吁与会大众就加强论文写作、提升法学研究能力展开交流合作。
闭幕式由北京大学潘剑锋老师主持。潘剑锋老师对与会大众及服务组成员表达了感谢并郑重宣读此次论坛共识内容,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北大法律信息网
2015年5月10日